她們帶來人間最美的微笑,她們給予人間最暖的懷抱,精心呵護,耐心教導,即使沒有血緣關系,她們仍用母愛溫暖著這群孩子。
中山市兒童福利院內454名殘孤兒童大多缺乏一個完整的家。但隨著一個個模擬家庭的搭建,孩子們有了自己的“愛心媽媽”,獲得了一份尤為珍貴的情感禮物。
今天向我們講述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中山市兒童福利院的“愛心媽媽”——施建平,她和她的4個孩子,院里孩子們的故事……
第24期 模擬家庭中的“愛心媽媽”
壹
初見面:你好,我是你的“愛心媽媽”
“我自己其實很喜歡小孩子,當時中山市兒童福利院招‘愛心媽媽’,我就想來試試。如果是因為賺錢,我就絕不會來這里,我來到這兒工作除了喜歡孩子之外,也彌補我自己的孩子由老輩人帶大的遺憾,我想為他們做點什么。覺得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更需要人關愛?!?/p>
來自新疆的施建平是中山市兒童福利院的第一期“愛心媽媽”,再一次當“媽媽”其實也并不容易。一下子四個孩子,也讓平姐一個頭兩個大。
施建平:
最小的5歲,最大的13歲。老二、老三還比較聽話。但最小的孩子小智自理能力差,較任性,愛動手打人;老大阿知精明,倔強,剛接觸便亂扔東西……
剛接觸的第一個月,一向孤獨的孩子們,對于這位新媽媽也不知所措。平姐也想過放棄,實在太難帶了!
家規·培養好習慣
所幸的是,中山市兒童福利院給每個家庭配有社工,在社工的指導下,施建平與孩子共同制定“家規”,從生活里一件一件地培養起孩子們的好習慣。
一年相處下來,現在四個孩子,已經把平姐當成自己的媽媽。
“他們開始知道媽媽的辛苦,知道我有時候批評他們是為了他們好,他們性格都變了。從缺愛,恐懼愛的孩子,變成懂得分享愛的孩子。我很感動,我覺得這是最成功的?!?/p>
貳
照顧孩子的24小時,每時每刻都要關心到位
中山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有的很調皮、很的懂事,但他們心里都渴望,你去關注到他們的存在,渴望一個擁抱。
施建平:
很多人覺得我們一天24小時都在院里當媽媽,照顧四個孩子也不算辛苦。但這些孩子更敏感。盡管最大的孩子都13歲了,但是我每天都要抱抱他們,睡覺的時候還要點點他們鼻子,拍拍他們背。少做一下,孩子們心里會擔心媽媽是不是不愛他們了。
“愛心媽媽”的日常
“愛心媽媽”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份職業。平姐一周有一天的時間休息,但這一天也只有8個小時而已。一個月來,也就只有32個小時是可以到外面處理自己的事情。其他的時間都圍繞著孩子。
你是不能分心的。他們比普通的孩子心里更加敏感。你要花更多的心思。他們很害怕媽媽說出不要他們的這句話?!?/p>
福利院里面的每一個孩子,都渴求進入模擬家庭,有自己的“愛心媽媽”。
叁
擁有愛的“小家”是和美社會“大家”的小單元
“我們幾個家庭的孩子都會組織出來玩?!?span style="text-indent: 2em;">平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樣,不再局限于小小的院里,能夠克服自己心理上的“疙瘩”,開朗地面對這個世界,融入社會。
施建平:
我有時候也會帶他們和我自己家的孩子一起玩。我自己的孩子已經20多歲了,不用我照顧了,有時候也幫我的忙,照顧他們,是他們的“愛心哥哥”。
除了平姐,中山市兒童福利院愛心之家已經組建起7個家庭,28名殘孤兒童在模擬家庭中重新獲得愛。中山市兒童福利院有關負責人表示:模擬家庭的建設也是他們探索為殘孤兒童健康成長所做出的嘗試。一個模擬家庭的組建不僅僅是招募一位“愛心媽媽”、“愛心爸爸”這么簡單,家庭里的家具、廚具、電器都是愛心企業捐贈的。除了硬件的支持,許多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個性化需求也通過社會愛心機構得到滿足。
讓許多孩子更感動的是來自社會各界的志愿者隊伍對模擬家庭的持續關愛,其中樂心志愿者服務隊從去年11月開始,每周都過來與孩子們一起玩樂,陪伴他們成長。
看著這些孩子從爭搶愛心物資,見到陌生人不敢打招呼……到慢慢懂得分享,懂得與人溝通,才知道母愛的力量是這樣影響著這些小生命。
“看著這些變化,我們這些‘愛心媽媽’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會告訴他們,無論他們的親生母親因為何種原因不能照顧他們,但社會還有很多人愛著你們。希望你們健康成長。即便有一天我不做這份工作,我也是你們一輩子的‘媽媽’,想見證你們人生以后每一個瞬間……”
同時平姐也希望,更多的愛心集體和個人積極參與和支持中山市兒童福利院“愛心之家”的建設,讓社會大家庭的關愛,照亮這群孩子人生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