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發布時間:2022-07-29 來源:人民日報

如今和種糧農民交流時,經常聽到他們感嘆:“現在種糧早就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只憑力氣和經驗,種管收都用上了‘大鐵?!?,灑藥、除草用上無人機,地里裝上攝像頭,苗情、墑情打開手機就一目了然,動動手指就能種田了?!?/p>

受益于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當前農業發展已經進入機械化、智慧型新階段。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各種先進農業機械的普及,讓如今的農業生產人力投入不斷減少。但是,越是前端無人,越需要后端有“高”人。這些“高”人就是熟悉農業生產規律、熟練運用各種現代生產裝備、懂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只有越來越多這樣高素質的農民投身農業、投入糧食生產,農業才能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糧食安全也才更有保障。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高素質農民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農民群眾實現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和渴望。

《2021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顯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農民、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等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以及本土高素質農民不斷發展壯大,近年來高素質農民隊伍規模持續擴大。與此同時,高素質農民示范帶動能力持續增強,目前超過六成的高素質農民為規模經營農戶,約71.77%的高素質農民為周邊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農產品銷售支持,平均每人帶動17戶。

需要看到的是,當前我國農村高素質農民隊伍的發展,依然面臨著農民老齡化、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相關培訓機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約,迫切需要從供需兩端發力,創設有利于高素質農民隊伍發展壯大的政策環境,建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培育機制,盡快提升高素質農民的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進一步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智力基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素質農民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磨煉與鍛造。從供給端看,在加快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鄉村普及的同時,各方合力搭建好培育平臺,進一步擴大培育覆蓋面,力爭實現農民“愿訓有訓”“應訓盡訓”,人人都有成為高素質農民的機會。從需求端看,各類培訓應當充分尊重農民的需求,采用靈活培訓方式,延伸培訓服務,提升培訓效果。

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讓更多的種糧人成為高素質農民,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程度,既能為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等問題提供人才支撐,也將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更加強勁的動能。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中山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山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未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中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中山網聯系。
聯系人:陳小姐(電話:0760-88238276)。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