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貴州六盤水的“抗癌網紅”小敏的遭遇,引發了輿論廣泛關注。據了解,小敏身患癌癥,其丈夫小陳經常在短視頻平臺上直播分享抗癌經歷。但近日,網友在小陳發布的視頻中發現,小敏身上的褥瘡疑似潰爛生蛆,很多人質疑小敏遭到夫家虐待,事件因此快速發酵。
后續消息是,六盤水水城區政府發布公告稱,政府高度關注此事,目前已組織專家對其全力救治。六盤水公安局一工作人員稱:“小敏”已在人民醫院接受治療,她長期臥病在床,是丈夫一直照顧,那天丈夫在替她清洗,是網友的誤解。但資深護理人員認為,小敏的壓瘡不可能是其丈夫所說兩天沒注意造成的,只有長期疏忽護理才會發展成這樣。目前,小陳的短視頻賬號“小陳陪老婆抗癌”已被清空,系統顯示違規。
現實中,人們的同情按鈕和共情開關,總是容易被那些悲戚遭際按下,而與同情共情毗鄰的情緒是憤怒——人們越是不平于不幸者的遭遇,越是不忿于制造不幸者的“絕情”,這二者往往會合成公眾樸素正義感的基本色。
在此事中,許多人最初是被小敏的不幸擊中柔軟內心:視頻中,臥病在床的小敏,不堪病痛折磨,年僅29歲,卻已骨瘦如柴、眼神無光、完全脫相。但之后社會情緒的觸發點從小敏的不幸更多地轉向了其丈夫的“不仁”:在疑似褥瘡潰爛生蛆蠕動的圖片擊潰心理底線后,很多人開始將小敏婚后生下3女1子、自稱被婆婆驅逐出門、丈夫直播“賺”打賞等細節拼接,隨后將矛頭指向其丈夫,指責他不好好照顧患癌妻子,還將她作為直播賣慘賺錢的工具。
對公眾而言,關心小敏的身體狀況和關心她有沒有被虐待,都起于惻隱之心,這份關切顯然應得到合理回應。比起不幸,人們更難接受的是不公加劇不幸。而今,當地將小敏已緊急送往ICU,算是回應了人們對小敏病情的關切,對于小敏是否遭到了虐待,也應有客觀調查去還原厘清。
就目前看,涉事多方就此問題說法不一:小陳自己說“兩天沒注意,怪我就這樣了”;所在村有村民說“小敏患病已有多年,但其丈夫一直在照顧她,并沒有網友說得那么夸張”;當地公安部門有工作人員也說是“網友誤解”;但資深護理人員認為,小敏已被醫院診斷為壓瘡IV期,且有多部位壓瘡,非常嚴重,只會是長期疏忽護理所致;小敏本人2021年7月兩次在視頻中提到“因看病和婆婆吵架被趕出門,只能住在出租房”“和老公商量想去上??床 伤囊痪湮覜]錢,你要把我逼死才夠,讓我默默無語”,都讓事件面相變得復雜了起來。
這些看似矛盾的說法,導向的結果也會判若霄壤:若是長期護理不到位卻還打造“助妻抗癌”的人設,那既涉嫌虐待,也涉及欺騙;如果是長期照顧,在此過程中偶有疏忽與怨言,那又在情理之中。鑒于很多事件的多面性和個人說法的主觀性,情況到底是怎樣的,無疑得結合更多生活化細節去判斷。倘若最終查證確有虐待,那自然不能“家事化”,而應置于法律框架下去審視;若事實表明,小敏丈夫平日里細心照顧,做到了99分,剩下被扣掉的1分是照顧病人久了有些許怨言,那又沒必要用完人邏輯去打量他。
事實上,當小敏以視頻形式記錄抗癌過程、小敏丈夫在直播中據此接受打賞,將許多私人化細節帶入公眾視線后,伴隨事件“公共化”而來的眾目凝視就無可避免。在小敏境況本就很慘的情況下,丈夫所謂的“直播賣慘”并由此獲取打賞,本無可厚非。但若以陪妻子抗癌的名義獲取打賞后,卻未將捐贈款和視頻收益用于給妻子治病,那就難逃“利用公眾善心”的詬病。這里面,足夠全面充分的事實是評判是非的關鍵。
個案里的是與非,需要以事實為依據去判斷,個案拋出的共性問題,卻值得普遍性關注和重視——如何消除很多在家護理的重癥患者的被虐待風險?要知道,抱病在身本就意味著兩點:一,患者得嚴重依賴身邊的家人;二,求助聲量弱小,甚至是沒法向外界呈現切身遭遇、發出求助求救聲音。但一些本該是患者依靠的家人,就因為看準了患者求助能力匱乏的特點對其進行虐待。這就導致,那些弱勢群體的被虐待,很可能成為了反家暴、反虐待的盲區。
拿這事來說,如果不是視頻意外暴露了小敏身上的褥瘡潰爛生蛆情況,許多人未必會往虐待的方向聯想,小敏也不一定能得到及時有力的救助。所以最令人擔心的一種可能就是:小敏被長期疏忽護理,但這些不為人知。
如何避免這種最壞的可能?建立類似于家庭暴力強制報告制度的機制,明確居村委會等基層機構在虐待患者問題上的法定報告義務;通過“點對點”關懷的主動下探,為重癥患者或殘障人士提供更多反饋和救濟渠道……這些措施都值得考慮。關懷弱者,就是留住社會的人文溫度。以人文之名,我們就應該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不能讓那些不幸之人繼續遭受虐待。